藤田医科大学(位于爱知県豊明市)医学部临床营养学教研室饭塚胜美教授与Synbiosis Solutions株式会社(总部:东京都千代田区)开展联合研究,将80名20–39岁女性分为低体重组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了其饮食多样性与肠道菌群多样性。饮食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在能量摄入、营养素摄入及饮食多样性方面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然而,低体重组表现出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且与炎症相关的细菌数量较正常体重组更多。这一发现提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饮食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从而有助于改善低体重状态。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瑞士学术期刊《Nutrients》(10月28日刊),并于2025年10月17日在线发布。
研究成果核心要点
对20–39岁低体重与正常体重女性进行了饮食调查(涵盖10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及肠道菌群检测。
在能量、营养素摄入以及饮食模式的α多样性方面,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
低体重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降低。
基于β多样性的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与RDA(冗余分析)显示,两组间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RDA与ALDEx2(类方差差异表达分析工具)结果一致表明,低体重组中与炎症相关的菌属(如拟杆菌属 Bacteroides、肠梭菌属 Enterocloster、丹毒丝菌属 Erysipelatoclostridium)增多,而正常体重组中多尔氏菌属 Dorea 更为富集。
研究背景
日本年轻女性中低体重现象普遍存在,且这一趋势在过去二十年间未见明显改变。低体重不仅可能导致月经紊乱与生育能力下降,还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儿风险以及未来罹患骨质疏松的概率。
既往研究已指出低体重女性存在维生素缺乏的风险。在饮食模式方面,与20多岁人群相比,40–50岁人群的饮食多样性有所改善,开始更多摄取海藻、水果与乳制品;然而,20–30岁男女的饮食多样性仍普遍偏低。
除饮食结构外,肠道微生物组成也与体型相关。尽管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已有广泛研究,但在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中,已观察到丁酸产生菌的减少。然而,关于日本低体重女性肠道菌群特征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年轻女性体型与饮食模式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如能明确低体重相关菌群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其背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更有望为通过饮食干预改善低体重提供新方向。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纳入40名因BMI<17.5就诊于营养评估门诊的20–39岁女性作为低体重组,并匹配40名同龄BMI在18.5–25之间的女性作为正常体重对照组。饮食多样性通过10类主要食物(肉类、鱼类、蛋类、豆制品、乳制品、水果、海藻、根茎类、油脂类)的摄入频率评分进行评估。肠道菌群α多样性采用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和皮洛指数评估,β多样性则通过NMDS与RDA进行分析。通过RDA与ALDEx2识别组间差异显著的菌属。
结果显示:
低体重组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而饮食模式的α多样性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BMI与α多样性的关系发现,肠道菌群α多样性在BMI介于16至20之间逐渐上升,而饮食多样性则在BMI约为18时达到峰值。
在β多样性方面,NMDS分析显示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ERMANOVA: R² = 0.064, F = 5.31, p = 0.0001),而饮食模式无此差异(p = 0.99)。RDA分析表明,BMI可解释菌群变异度的4.5%(调整后R² = 0.032, F = 3.65, p = 0.0005)。低体重组中以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肠梭菌属和丹毒丝菌属为优势菌;对照组则富含镰状杆菌属、农杆菌属、多尔氏菌属和普雷沃菌属。ALDEx2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拟杆菌属、肠梭菌属与丹毒丝菌属在低体重组中增多,而多尔氏菌属在正常体重组中更为突出。
未来展望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体重女性不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其菌群结构中与炎症相关的菌属比例也较高。未来在饮食治疗中,除了益生菌的补充,益生元的应用也值得期待,有望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为低体重的营养管理提供新策略。

